在台灣的管理制度下,
關鍵字優化
,台灣的金融資產的確沒那麼「好動」。根據中央銀行的統計,
網站優化
,在台灣金融業,
關鍵字行銷
,管理金融資產最高的業別是本國銀行,
關鍵字優化
,資產規模超過38兆。一名銀行董事長好友告訴我,
關鍵字優化
,在他所管理的銀行,
line行銷
,有8000多億元的資產直接轉存在中央銀行,
網路行銷公司台中
,1年收取大約0.8%的利息。扣掉要給存戶的錢,
line行銷
,以及銀行的管理與人事費用,所賺無幾。既然如此,為什麼不用來買收益較高的債券、或是放款、投資呢?眾所周知,台灣銀行業的爛頭寸多。他說,如果買了債券或進行其他投資,在出財務報表、衡量資產價值時,要反映市價,市場稍有風吹草動,就要認列帳上有未實現虧損,甚至淨值減損,自討苦吃。放在央行,至少在名目上,本金不會減少。無論市場行情有什麼變化,都可以絕緣,不會被責備。這是一家國營銀行的做法。國營銀行的使命,就是保全並善用金融資產,好好發揮國家的優勢,協助經濟成長。但是這些不合時宜的制度,使得這些經理人不但無法發揮他們的長才,為國家創造價值,反而還白白浪費了這些為全民謀大利的資源,是不是非常可惜?我們的公營行庫眾多,因此浪擲的金融資產,可想而知。管理資產規模第二大的保險業,也有類似的苦衷。台灣的保險業轄下的資產超過18兆,每年人們光是繳給壽險公司的保費,就超過GDP的15%。但是這些錢在進行投資後,為了有足夠的收益給付給保戶,一部分流入國外投資;放在台灣,則有許多資產種類不准交易,投入了就不能動,面對市場變動,常常無可奈何。間接金融如此反市場之道而行,直接金融也不活絡。從2004年到2014年,上市公司家數增加22%,成交總股數卻衰退4成,成交金額衰退1成,增資金額也衰退3成,愈來愈沒有動能。這背後蘊藏的隱憂是,原來應該扮演重要生產要素的資本,沒有被善用,無法彈性地流動成為挹注產業、經濟發展的活水。而更諷刺的是,這並不是因為台灣人沒有錢,而是我們的金融資產流到他鄉去幫助別的國家成長了。我們的金融帳,連續14季資金淨流出,金額高達1135億美元,可以蓋超過7條高鐵、超過64棟101大樓。筆者身處金融業幾十年,按著計算機細數這些數字時,我不但感慨,沒有發揮這個產業應該分配資源、造就經濟的角色,更遺憾在台灣,金融已成為「夕陽產業」。從2004到2013年,金融業占台灣GDP的比例從7.56%降到6.46%;就業人數成長更居所有產業之末,成長不到1成。相較之下,吸引許多台灣資金的新加坡、香港,金融業占GDP的比重分別高達12%與16%。台灣沒能好好善用金融資產的結果,不僅傷了自己,更長他人威風,非常可惜。不過,一向樂觀的我,仍然非常看好台灣的金融業,以及金融資產發揮效益的空間。只是,這需要大家一起從制度與市場動能給力。例如,去年以來的國際板債券大受歡迎,發行量急速成長,成為許多企業的籌資首選,也增進了台灣投資人的收益。這證明,只要有好的投資機會與商品,台灣金融市場不僅引領企盼,動能更不容小覷,我們的金融資產也可以是另一種台灣之光!近期,金管會有不少開放措施,不僅與國際接軌,也讓台灣的金融資產擁有新的舞台,讓人對金融業的前景再度滿懷憧憬。作為金融老兵,我誠願這個耕耘了幾十年的園地,能風雲再起,讓所有的從業人員與淹腳目的台灣錢都能有用武之地,成為台灣經濟成長的一大動力!(作者為資深企業經理人)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