搶救寂靜 聆聽自然的聲響

從美妙的音樂到擾人的噪音,

椰子汁

,「聲音」是一門深奧的學問,

植牙保險

,也讓從事自然錄音17年的范欽慧思考:「我們該怎麼聆聽?」近日她推出新書《搶救寂靜》,

台中網頁設計

,同時發起成立台灣聲景協會,

雅思

,在文明大肆侵奪自然的此刻,

七期房價

,發出「搶救寂靜」的急切呼聲。「我們習慣用視覺來記憶一切,

汽車烤漆

,然而人的耳朵卻永遠關不掉,

電器噴漆

,只是我們常常對聲音充耳不聞,任由噪音干擾,也忽略自然的聲響,」范欽慧說:「搶救寂靜,就是提醒大家靜下心聆聽。」走遍山野學聽聲辨位范欽慧平時縱走山林,也是個居住城市、2個女兒的媽媽。她畢業於政大新聞系,1997年、約30歲時決定回應自然的呼喚,自製主持廣播節目「自然筆記」至今,曾拍攝《黑潮》紀錄片,著有《跟著節氣去旅行》、《沒有牆壁的教室》等書,分享帶孩子走進自然的歷程。她走遍山野採集蟲鳴鳥叫,早已能聽聲辨位,還幽默幻想若自己哪天被綁架到野外,就算眼睛被矇住,也能憑周遭聲音辨別自己在哪處山區、海拔多高。以聲會友促石頭旅程多年來她「以聲會友」,認識許多探究動物聲音溝通、生物與環境關連的「生物聲學家」,《搶救寂靜》和一連串行動,則源自與戈登‧漢普頓(Gordon Hempton)美麗的相遇。漢普頓是致力保護荒野之聲的野地錄音師,後來他把一顆小石頭放在美國奧林匹克國家公園內的霍河雨林,作為保護自然聲景的象徵;范欽慧讀到他的著作《一平方英寸的寂靜》後,去信表達景仰,沒想到漢普頓熱情回信請她也寄來一個石頭,開啟了范欽慧手中一顆台灣東部河床卵石的旅程。這顆石頭跟著漢普頓去了霍河雨林,又寄回台灣,接著隨范欽慧到義大利、日本等地拜訪相關領域的人物,由此,「保護台灣聲景」的概念漸漸在她心中成形。推動教育護台灣聲景其中「聲景」最早由1970年代加拿大作曲家蕭佛(Murray Schafer)所提出,試圖在噪音充斥的世界,為人類環境與生態尋找和諧出路,包括推動田野聲音採集,著重空間的聲音設計,以及自然與人文聲音文化的保存等等。這些獲得與境遇,啟發她想得更深、更遠,關注也從自然涵蓋到都市,3月甫創立的台灣聲景協會,就將以一系列活動推動「聲景教育」,「希望大家打開耳朵,覺察周遭的生活環境,聆聽外在和內在的聲音。」,

本篇發表於 未分類 並標籤為 , , , , , , 。將永久鍊結加入書籤。

回應已關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