■單位產出勞動成本指數是以總薪資指數除以生產指數而得,
媽祖
,用以衡量每單位產出所需投入的薪資成本。2001~2011年這十年,
台灣沉香
,台灣製造業或服務業的單位產出勞動成本皆巨降。
■從廠商獲利的思維,
痔瘡
,勞動成本降低當然是好事,
煥顏微晶
,但從總體經濟的成長而言,
全球彩票
,由於薪資減少會導致消費緊縮,
毛刷
,消費緊縮又會影響銷售、生產等經濟活動,
婚前徵信
,長期下來,
沖劑 代工
,有害於經濟。
1980年代後期,國內經濟極為蓬勃,隨著生產力提高,自1986年到1991年平均每年國人的薪資成長11.5%,雖然企業的勞動成本一年比一年沉重,但是台灣的經濟卻一年比一年好。
二十年後,在充耳所聞皆是如何降低成本(cost down)的今天,我們已無法想像每年加薪一成的滋味,同時也無法理解何以勞動成本如此倍增,企業還不會倒?事實上,那段期間台灣企業非但沒倒,還非常有活力,台灣經濟邁入了高成長、低通膨的空前繁榮期。
薪資愈成長 經濟愈繁榮
那個年代台灣的薪資、出口、消費平均每年都成長一成以上,在大家對前景充滿信心之下,儘管曾面臨新台幣匯率升值的壓力,也歷經股市泡沫化的危機,但很快就恢復成長動能,直到1990年代前期(1992~1996年),平均每年經濟成長仍有7.0%,薪資每年也還有6.4%的高成長。
台灣這十年之間(1986~1996年),平均薪資由15,118元倍增至36,699元,雖然轉赴海外投資的企業增加,但國內不論是生產、出口或是消費,依然熱絡。我們觀察製造業「單位產出勞動成本」這項指標,會發現平均每單位產出所需投入的勞動成本在十年間已成長四成,但這有妨礙台灣的經濟競爭力嗎?並沒有,非但沒有,由於薪資年年成長,消費信心長期處於高點,還大大繁榮了國內的商業活動。
何以承擔這麼高的勞動成本,國內產業仍有競爭力?主因這十年台灣商品的出口價格持續走高,GDP平減指數也由76.8升至99.3,這意味此一期間台灣的貿易條件改善、產業的附加價值率亦呈提升,因此即令薪資倍增,單位產出勞動成本成長四成,非僅無礙於經濟,反而有益於各部門的成長。
企業降成本 消費漸走疲
但近十年(2001~2011年)情況已大不相同,台灣商品的出口價格連年下跌,GDP平減指數也由103.7降至92.9,在貿易條件轉壞,附加價值率回降的情況下,如何降低成本(cost down)以維持獲利,晚近已成為顯學,於是台灣這十年來的製造業「單位產出勞動成本」已驟降三成。
如何讓單位產出勞動成本十年降低三成?無非是多僱用些派遣人力、多僱用些外勞,或者調降薪資待遇,放放無薪假等等,這些做法固然可以降低企業的負擔,但也會導致消費信心疲弱,近十年民間消費平均年增率僅2.5%,遠遠不及1986~1996年的9.0%。
兩個不同的十年,前一個十年台灣勞動成本急速的提升,看似給廠商增加不少負擔,但由於出口價格、附加價值率提高,反而將台灣帶進一個良性的成長循環。而近十年政府不斷協助企業降低成本,引進外勞,看似穩住企業的獲利,但由於薪資停滯,消費走疲,反而讓台灣陷於停滯的困局。這兩個十年的兩種模式何者更有利於台灣,當是不言可喻。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