鄭開翔在貓洞拆除時,
獎盃
,都悄悄坐在角落,
原木飯桶
,以速寫方式記錄城市脈動。(林和生攝)
鄭開翔以速寫方式,
門禁感應卡
,全程記錄屏東市貓洞拆除的變遷。(林和生攝)
鄭開翔在屏市貓洞拆除時,
中醫調理
,每日以速寫方式全程記錄這城市脈動。(林和生攝)
配合屏東鐵路高架化工程,
寵物飼料
,屏東市最後一處車行箱涵通道已拆除完畢,
桃園清潔公司
,市民口中的貓洞從此成為歷史,而屏東大學藝術研究所學生鄭開翔在施工期間,以每日一圖方式進行速寫,留下城市脈動的足跡,也用自己的方式紀念回憶。舊時為讓居住鐵路兩邊的人可以方便往來,特地在火車鐵道下方的地表向下淺挖,讓人車得以通過,因為經過總會稍微低下頭來,「貓洞」別名也如此而來。鄭開翔說,貓洞是屏東人共同的回憶,自從鐵路高架後,包括平交道、陸橋,都陸續遭拆除,有人用文字、或以拍照記錄,他則利用最熟悉的畫筆來速寫歷史,10天工期他每天都花2小時記錄,從拆遷到舖路開通,一共畫了10張圖。每日繪圖的角度都不一樣,而這段時間,連工班休息時都會關心繪圖進度,待拆除告一段落,改由鋪設工班接手,工人還特地跟他道別,鄭開翔說,這樣的記憶隨著圖畫深深印在腦海中,往後只要拿出圖畫,就彷彿能聽到施工引擎聲、聞到機具散發出的柴油味。最後一張道路開通圖,他刻意以黃色及紅色調配色,鄭開翔說,想營造張燈結綵慶祝的感覺,他也坦言,把這期間蒐集的10張畫作同時攤開來,其實會很有感觸,就像畫出城市的脈絡,及自己成長的回憶。(中時即時)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