舟子與燈塔

念淡江建築系的時候,

木製工藝品

,已經喜歡閱讀當代文學。因為高中時讀了施叔青的《約伯的末裔》,

木地板

,連帶知道當時任教中文系的施淑女老師,

自動捲帶包裝機

,暗底嚮往著能去修一些課。大三時拉著同伴壯膽旁聽,

鐵底木箱

,沒想到一上課就立刻被老師指出來,

廢塑膠貿易

,問:「你們兩個是什麼系的,

清境農場

,為什麼來我的教室?如果是想追中文系的女孩子,

SPX

,最好不要來我的課程。」當場被驚嚇得不敢再去旁聽。隔年得了校園內的「五虎崗文學獎」小說獎,

電湯匙

,因為知道施老師是評審,特別覺得鼓舞,就打起勇氣選了老師的通識課程。授課內容其實並不大記得,印象中老師上課十分嚴肅與認真。有一次我趕建築設計作業而缺課,隔週老師寫黑板一半,忽然回頭指著我說:「你上週為什麼沒來上課?」我嚇得支支吾吾,勉強說因為趕設計所以缺課,這理由在建築系是極其合理自然,施老師卻說:「我不管你趕什麼作業,這和缺席我的課沒有關係。」以後就不再敢缺課,但其實這是我大學最開心的少數課程。我記得期中報告寫了關於陳映真小說的評論,主要從他早期小說中第三人稱手法的運用著手,結果得了極高的分數與稱讚,讓我暗自欣喜許久。一個周末晚上,在家裡意外接到老師電話,說急著找我,電話是問系上祕書來的,然後客氣問我說,她想推薦這文章刊登《書評書目》,當時我完全訝異說不出話,心裡雖然雀躍歡欣,嘴裡卻淡定推說可能不夠好不適合等等,沒想到老師更是淡定回說:「歐,這樣嗎?好吧,那就算了。」俐落掛了電話,讓我迄今依舊後悔遺憾。之後有段時間,會一人到老師濟南路住家聊天,大半是討論對文學的想法與觀點。那時我除了校園文學獎的那篇小說,與幾首在校刊上的短詩外,其實完全沒有在進行文學的創作與發表,但心裡已經有些躍躍然。我記得曾問老師可否能開閱讀書單給我,她認真地想了一下,說這不容易開,我就沒再追問了;另一次我豪氣大發,說要寫一系列小說,每篇模仿欣賞的小說家一人,包括有陳映貞、七等生與王禎和等,老師依舊冷靜和緩的說:這不是很容易的啊!後來我的氣焰頓收,也打消了念頭。老師濟南路的住家,是個有院子的獨立房子,去時先被引到高大寬敞的客廳,坐沙發等老師出來,有時會碰到年輕的李昂,她活潑也調皮,與施老師對比鮮明。那時正好李昂的小說〈殺夫〉在報章連載,引發各方矚目,有一次離開前,她抓著我問覺得如何,我不知如何回答,就說看連載太破碎,必須出書才能完整閱讀。其實,這樣的拜訪,應該沒超過十次,與老師的對話都拘謹小心,相互間的應對彬彬有禮,現在想來十分有趣。我那時等著入伍服役,有次談到我所欣賞的宋澤萊,老師就講起他當兵如何不適應的事情,印象也很深刻;有時,還會影印少見的文學作品給我,譬如蕭軍、蕭紅的小說;而最讓我訝異的,是有一次給了我一疊台灣早期詩人的詩集,說讓我留著慢慢看。後來我出國念建築,除了聖誕節的賀卡問候,平時也沒有特別聯繫。開始在芝加哥工作時,忽然想到寫小說的事情,但因為從未在台灣登過任何作品,寫完第一篇小說,不知該如何處理,就寄給老師看,結果她直接轉到自立晚報的本土副刊,正式開啟我小說的發表,鼓舞我後續的寫作動力。之後,我回到台灣創業,文學創作也一直持續沒有間斷,但卻反而沒有再與老師做聯繫。某個程度上,我覺得老師是個不喜歡被無故干擾的人,除非需要指導或協助,她必會認真付出,尤其是對自己的學生,否則沒有事情時,並不適合特別去打擾的。與施淑女老師的淵源,這樣漫漫算下來,真的並不多。但我卻一直覺得深刻也重要,因為在我20到30歲的那段時光裡,雖尚未投身文學創作,卻能因為與施淑女老師的結識,而一直得以維持對文學不懈的熱情,以及堅定對自己或可以創作的信念,並屢屢在關鍵時刻,得到支持與協助。這樣的淵源,就像是漂流海洋的舟子,與恆定指引方向燈塔間的關係。此刻回首再看,能身為得到啟蒙指引的無數舟子之一,並得以這樣親受教誨與指導,更是覺得自己的幸運與幸福了。,

本篇發表於 未分類 並標籤為 , , , , , , , 。將永久鍊結加入書籤。

回應已關閉。